桑葉是傳統(tǒng)中藥材,味苦、甘,性寒,歸肺、肝經,功效為疏散風熱,清肺潤燥,平肝明目,涼血止血。
桑葉中的蕓香苷、槲皮素、槲皮苷能增加離體及在位蛙心的收縮力與輸出量,并減少心率。蕓香苷使蟾蜍下肢及兔耳血管收縮,槲皮素可擴張冠狀血管,改善心肌循環(huán)。γ-氨基丁酸、蕓香苷、槲皮素有降血壓的作用。γ-氨基丁酸是神經傳達物質,能促進腦組織的新陳代謝和恢復腦細胞功能,同時,能改善腦部血液流動,增強血管緊張素轉換酶Ⅰ的活性,促使血壓下降。2、降血脂、降膽固醇、抗血栓形成和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。桑葉活性成分包括DNJ、植物甾醇、黃酮類等有抑制脂肪肝的形成、降低血清脂肪和抑制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作用。桑葉中含有強化毛細血管、降低血液黏度的黃酮類成分,另外桑葉茶內含有抗體內LDL-脂蛋白氧化的成分,可降低血脂、軟化血管、清除體內過氧化物,從而對高脂血癥血清脂質升高及動脈粥樣硬化有抑制作用。所以桑葉在減肥、改善高脂血癥的同時,又有預防心肌梗死和腦溢血的作用。自古以來,中醫(yī)就將桑葉作為治療消渴癥即現(xiàn)代醫(yī)學的糖尿病的中藥應用于臨床,國內外研究資料證實,生物堿和多糖是桑葉中主要的降血糖成分。玉米須是傳統(tǒng)中藥材,其味甘,性平,具有利尿、泄熱、降壓、平肝、利膽、降血糖的藥用功能。玉米須(Zea mays L.)為禾本科玉蜀屬植物玉米的花柱和柱頭。大量研究表明,玉米須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化學成分。玉米須是我國歷史悠久的中藥材之一,幾千年來,形成了幾百種以玉米須為主料的食療方法?,F(xiàn)代藥理研究證明了它顯著的利尿、降血糖、抑菌、降壓、增強免疫等功效。
目前,從玉米須分離及鑒定的化合物主要有黃酮及其苷類、甾醇、生物堿、糖類、有機酸、揮發(fā)油、微量元素及多種維生素等。玉米須中含鉀(K)、鈉(Na)、鈣(Ca)、鐵(Fe)、銅(Cu)、鈷(Co)、鎳(Ni)、鋅(Zn)、錳(Mn)、鎂(Mg)、鉻(Cr)等11種微量元素。其中K、Co、Zn、Cu、Fe含量較豐富,Ca、Na、Ni、Mg、Mn、Cr等也是人體必需的礦質元素。礦質元素不僅對人體內的細胞代謝、生物合成及生理生化功能起著重要的作用,并且還參與人體內多種酶的結構與激活,構成體內重要的載體。其中,F(xiàn)e、Cu是合成血紅蛋白的催化劑,并參與造血機能,其絡合物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;Ca除作為骨質的主要成分外,還能增加毛細血管壁的致密度,降低其通透性,減少滲出,具有抗炎消腫作用;人體攝入Mg減少時易患高血壓和心律不齊;Mg、Cu、Zn、Mn的存在對腦血管病的防治有良好的作用;Cr是正常糖代謝及脂代謝必需的微量元素。
桑葉和玉米須都是食藥兩用的中藥材,可以藥用,也可以作為食品,無毒副作用,非常適宜高血糖、高血壓、高血脂病人養(yǎng)生調理。對于糖尿病患者,搭配覆盆子、黃精,則是更理想的選擇。